“头腾大战”硝烟再起。2023年2月2日,抖音对外披露已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正式提交诉状,称腾讯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限制抖音的视频链接分享,要求法院判定腾讯停止这一行为,并索赔9000万元。

当晚,腾讯回应相关指控不属实,称字节跳动旗下包括抖音等多款产品,“通过各种不正当竞争方式违规获取微信用户个人信息”。对此,腾讯将继续提起诉讼。

随后,抖音方面再次回应称,用户对自己的数据具有绝对的、可完全控制的权利,应该远远高于平台的权利,不应该成为腾讯公司的“私产”。

一方起诉平台的屏蔽行为涉嫌垄断,另一方辩称屏蔽是为了保护用户数据,表面上双方都有合理理由,究竟孰是孰非?接下来有待司法厘清。

腾讯回应将起诉!屏蔽因规获取微信用户信息

2023年2月2日,抖音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正式起诉腾讯,称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抖音方面表示,自2023年4月起,腾讯旗下产品微信、QQ以“短视频整治”为由,开始了对抖音等产品长达三年的持续封禁和分享限制。

起诉状显示,字节跳动和抖音应用程序的开发者——北京微播视界科技有限公司共起诉了四被告,其中包括三家腾讯公司,和“安智”应用商店的运营主体,为微信、QQ提供下载服务的北京力天无限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抖音方面表示,腾讯的限制行为涉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损害用户权益,破坏原告等第三方移动应用开发者所提供的网络产品和服务的正常运行,且排除、限制了市场竞争。

随后,腾讯方面回应南都记者称,字节跳动的相关指控失实,系恶意诬陷,暂未收到起诉材料。同时腾讯表示,字节跳动旗下多款产品,包括抖音通过各种不正当竞争方式违规获取微信用户个人信息,破坏平台规则,已被法院多个禁令要求立即停止侵权。

据悉,2023年3月20日,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法院曾公布裁定结果,抖音需立即停止在抖音中向用户推荐好友时使用来源于微信、QQ开放平台的用户头像、昵称,同时停止将微信和QQ开放平台授权登录服务提供给多闪使用的行为。

针对抖音此次的反垄断诉讼,腾讯方面表示也将诉诸法律。“字节跳动及相关公司还存在诸多侵害平台生态和用户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我们将继续提起诉讼。”

抖音再发声明:用户的数据权益应高于平台

2月2日晚间,抖音再发布关于起诉腾讯垄断的声明,对“违规获取微信用户个人信息”的情况作了说明。

抖音表示上述说法不属实。腾讯认为用户的头像、昵称等用户数据都属于腾讯公司的“商业资源”,并据此认为除非腾讯同意,其他任何产品,即使获得用户授权,也不能使用这些用户的相关数据,否则即构成腾讯所谓“非法使用”。

与此同时,腾讯旗下产品、游戏及其投资公司却可以“合法使用”这些用户数据。抖音认为腾讯这种对于用户数据的垄断行为,严重影响行业的创新发展。

针对腾讯提到的法院禁令,抖音方面也做了回应,称确实有部分专家和法院支持腾讯关于个人信息属于腾讯商业资源的主张,其本质是这些专家和法官认为,腾讯对用户个人信息数据的权利高过用户本人,天津滨海法院还因此对多闪、抖音下达诉讼禁令。

据南都记者了解,随着数字经济深入发展,企业间的数据竞争加剧。围绕用户、平台和第三方的数据权益如何分配和界定等问题,争论不休。

有观点认为,平台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用户生成的内容进行整理、编辑和处理,如果其他经营者在没有征得平台同意的情况下,批量抓取这些整理好的数据,相当于侵占了平台运营者投入时间、精力所形成的价值。

也有观点指出,用户在平台上传的头像和昵称是具有人身权属性的个人信息,应赋予个人更优先的权利主张。从2日晚间发布的声明看,抖音持类似观点,称“我们认为,用户对自己的数据具有绝对的、可完全控制的权利,应该远远高于平台的权利,不应该成为腾讯公司的‘私产’。”

中央加强反垄断背景下,官司备受关注

近期,中央多次提到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去年12月中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要求,要完善平台企业垄断认定、数据收集使用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规范。

在此背景下,两大互联网巨头打起反垄断官司,备受关注。据抖音方面介绍,这是自2023年底《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公布以来,国内首例发生在互联网平台之间的反垄断诉讼。

在2日晚间的声明中,抖音表示当下国家正不断加强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希望这起诉讼有助于厘清平台经济如何规范竞争,完善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规制。

目前抖音已提交诉状,接下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是否立案,立案后何时开庭审理,双方将怎么举证,值得关注。可以预见,这或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抖音方面称对此充满乐观。

那么腾讯的屏蔽行为是否涉嫌垄断?根据反垄断法规定,抖音需要证明腾讯在相关市场具有支配地位,并且存在没有正当理由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北京斐石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周照峰告诉南都记者,这需要大量证据进行完整分析。比如是把聊天软件,还是即时通讯工具(包括短信等)作为相关市场?腾讯提出抖音“违规获取微信用户个人信息”是否构成合理理由?实际上都要看证据,最终交由法院判决。

采写:南都记者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