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想一下,你是一个自媒体作者,你的工资主要来源于广告。但广告是不稳定的,有时候半个月可能都接不到广告。 于是你感到焦虑。这种焦虑来源于你对收入的难以掌控。 但由于广告收入是极其可观的,你依然兴致勃勃地写文章,与粉丝进行互动。 但很快你又发现了新的问题,你非常看好的文章,阅读量可能非常可怜;你随手一写的文章,却有惊人的阅读量。 这种落差让你感到焦虑。这种焦虑来源于你对读者喜好的不可控。 事实上,大多数人并不能处理好这种焦虑。区别于常见的焦虑,这种是由不可控因素导致的。而不可控的痛点在于很难控制。 你无比渴望稳定,于是回了老家,开始卖炊饼。 卖炊饼是可控的。每天卖掉的炊饼数量在200±20,利润在100±20。老李喜欢吃咸的,张姐喜欢吃甜的,你心里都是有数的。你过着自己的小日子,虽羡慕别人开奔驰宝马,但也很少感到焦虑。 但很快你发现,你老婆最近总去西门溜达,一待就是几个钟头。她在西门的讨好中嫣然一笑,你在东门的催促里应接不暇。 你劝说老婆不要经常去西门瞎溜达。老婆没有搭理你,继续把玩着在西门买的iPhone12。你看了一眼12,感觉那绿色的确挺好看的。比那内裤蓝好看多了。 但老婆的眼光并没有缓解你的焦虑,反而加深了你的焦虑。这种焦虑来源于对老婆的不可控。 事实上,日常生活中,焦虑的主要来源之一是,不可控制、毫无预警的应激源或创伤,特别是人际创伤。简单点说,缺乏对生活的掌控感。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遭遇家暴的孩子。因为家暴是无法预测和不可控制的。你不知道在什么时间因为什么,家暴者的拳头向你袭来。所以当事人非常容易感到焦虑。 如果经常在这种无法控制的环境中生活,很可能罹患广泛性焦虑障碍。当事人几乎在任何情境下都一直感到焦虑。他们无法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喜欢做最坏的打算,对周围环境高度警觉和反应过度。 心理学上认为,这多半是因为他们生活的环境无法给他们提供最基本的安全感。 通常,焦虑症还与强迫症联系在一起。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社交焦虑障碍 社交焦虑障碍的典型表现是在社交情境中变得极为焦虑,极为害怕被拒绝、被评判,担心自己出丑。 当你一开始因社交而感到焦虑时,你可能选择窝在家里。你会立刻感到放松。但这种放松也是一种奖励,强化了你的逃避行为,使其变得更加牢固。以后,你的每一次逃避,都会让社交显得更加可怕,给你带来更多的焦虑感。 久而久之,社交焦虑障碍或社交恐惧症便得以形成。你甚至害怕去任何有很多人的地方,比如广场、公司、学校。

那我们应该怎样克服焦虑呢?

1.意识到焦虑的存在 改变的第一步是对问题要有所认识。 意识到焦虑的存在、程度、以及诱因,本身就会增加我们对情绪的掌控感,进而减弱它们对我们的负面影响。 2.不要沉溺于担忧的情绪之中 经常感到焦虑的人认为担忧会促使自己着手解决问题。这是有道理的,担忧代表重视。 然而问题是,经常焦虑的人可能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担忧上,而不是行动。 原因可能仅仅是,与解决问题相比,担忧显然要简单得多。比如,与全力以赴备考相比,担忧考不好显然容易得多。 这种担忧虽然让人不适,但又可以达到一种自我安慰的效果:瞧,我的确很重视这次考试。 基于此,当我们感到焦虑时,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面对焦虑源。如果是两个月后的考研让我们感到焦虑,那就打开书本、查漏补缺、巩固知识点。 正是我们做点事后,看到点成就后,才感觉有了自信,对备考有了掌控感。 3.挑战不合理担忧,找出应对策略
经常感到焦虑的人,常犯一个认知上的错误——高估几率。他会高估负面事件发生的几率。比如飞机失事的几率、高考期间生病的几率等。 除了高估几率,他们甚至还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担忧。 记得大四考研报名后,我的好友张同学得知了一个巧合——他和班里的另一位同学都报了华南师范大学的应用心理学专业。 好友张立马陷入了焦虑与恐慌。他解释,面对来自同一个学校的两个考生,报考学校一般只会录取一个。 我说,你担忧的应该是华南师大会不会对你有偏见吗?你担忧的是能不能过国家线。 他嬉笑了一下,豁然开朗。立马投入紧张的复习中。 结果不出所料。他没有进入华南师大的面试,选择调剂,也算有了学上。 4.不要用现在的心态来衡量未来 当我们遭遇不幸时,消极悲观的绝望情绪会让我们认为未来会一直糟糕下去。这种对未来的不可控让我们陷入了焦虑。 但这种信念不合理的。生活中的大部分事情,比如运气、个人境遇,它的走向更符合正态分布曲线。大部分保持平稳,时而低,时而高。 当我们遭遇不幸时,应该告诉自己,未来不会继续糟糕下去的,未来会慢慢改善的。这样想,可以增强对未来的掌控感,有利于我们恢复信心。 备注:有具体问题需要咨询的小伙伴,欢迎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大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