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疲劳”喻示着新闻在受众心中重要性与必要性的下降,而受众对于新闻的关注度则关系到新闻业的未来。 全文共3914个字,预计阅读需10分钟。
关键词:新闻疲劳、社交媒体、微博 2023年,牛津路透研究院发布的 《2023年数字新闻报告》 显示,在全球范围内,有32%的人表示他们正在主动拒接阅读新闻,这比研究院在2023年提出这个问题时增长了3%。而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在2023年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近 70% 的美国民众已经产生了 “新闻疲劳” (News Fatigue)的情绪——社交媒体平台上的 标题党、真假难辨的误导性信息和情感两极分化的言论 ,让越来越多的用户对社交平台上传播的各类新闻开始说“不”。 在国内,学者刘紫涵在2023年的研究报告也显示,有41.11%的大学生对网络新闻持一般或消极态度。大学生一方面喜欢用社交媒体看网络新闻,因为它内容丰富、使用便捷并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但同时又有超过半数的大学生认为 网络新闻报道及言论不能够反映事实真相,并且认为网络新闻谣言问题很严重。 牛津路透研究院《2023年数字新闻报告》 2023-2023新冠疫情的到来,也似乎加速了“新闻疲劳”的趋势。自疫情开始以来一直追踪英国新闻消费的英国通信管理局发现,截至今年7月, 有约三分之一(34%)的受访者试图避开新闻报道 ;而在这场卫生危机的第一周,这一比例仅为22%。堪培拉大学新闻与媒体研究中心于2023年4月对2196名澳大利亚人进行的一场线上调查结果显示, 大约有一半(52%)的人说他们厌倦了与新冠疫情相关的的新闻,而有46%的人表示他们认为此类新闻报道太多,过犹不及。

事实上,相同的趋势也同样产生在2023年英国脱欧谈判期间。路透社的《2023年数字新闻报告》显示,35%的英国公众在此期间开始避开脱欧相关的新闻。在美国也曾出现过这样一个名词:“特朗普疲劳综合征”(Trump Fatigue Syndrome)——人们对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中过度曝光、频频自夸、频频说谎,频频言不及义的行为感到疲劳。

从这些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出,在社交媒体时代下,人们对于新闻的倦怠感正变得越来越不容忽视。 “新闻疲劳”喻示着新闻在受众心中重要性与必要性的下降,而受众对于新闻的关注度则关系到新闻业的未来。 欧洲广播联盟从业者Thomas Baekdal也认为,“新闻疲劳”的趋势将严重影响人们对于新闻的信任感,进而导致民主进程受到影响,人们对待疫情的态度也将越来越消极,是十分危险的。
News Fatigue by Bob Englehart

“新闻疲劳“的元凶


1 内容质量下降与信息过载 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社交媒体得到飞速发展,并成为了全球新闻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交媒体时代,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可以快速而便捷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在社交媒体的出现给人们带来更多信息获取上的便利时,我们也不应忽视其对传统新闻行业所造成的冲击以及新闻传播“社交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社交媒体平台新闻生产的去中心化,新闻客观性、真实性的缺失以及碎片化、娱乐化的新闻内容均可能导致受众对新闻关注度与信任度的下降。
笔者在2023年对我国20位大学生微博用户的深度访谈中发现, 新闻报道真实性与客观性的缺失 是受访者对新闻产生倦怠情绪的重要原因。在信息爆炸及注意力经济模式的影响下,为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且满足受众的要求,媒体不对海量信息进行验证与筛选,而导致社交媒体平台 假新闻的泛滥以及新闻报道的情绪化
而社交媒体平台新闻内容的泛娱乐化也是受访者产生“新闻疲劳”的原因之一。有学者认为, 娱乐新闻在社交媒体平台的占比过重,琐碎、无价值的庸俗信息长期占据头条版面 ,而真正有意义的、深度的报道却得不到曝光,导致媒体的公信力与传播力受损。
此外,新闻信息过载尤其是负面新闻以及社会热点事件新闻的密集推送也会导致社交媒体用户产生 反感、无助等倦怠情绪及回避的行为意向 。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媒体对疫情的报道持续了将近半年之久。每天面对着关于感染、死亡人数的报道甚至是一些未经证实便在社交媒体平台被广泛传播的谣言,不少受访者表示,他们“受够了被各种负面新闻与谣言所轰炸”,并认为自己的情绪因此而受到了负面影响。 而一些夸大或不实的报道也让他们丧失了对新闻的信任感。 即使不在疫情期间,临近社会热点事件的时期如英国脱欧、美国大选前后,均出现受众对新闻关注度下降的情况。 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人们可以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便捷、更密集的获取新闻,也让人们在过量的、同质化的新闻信息面前显得有些无法承受。 2 平台属性与用户需求的冲突 社交媒体平台从最初的以社交为目的出发,到如今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主要途径,正如Twitter信息发布框的默认文本从“你在做什么?”变为了“正在发生什么?”, 其自身的属性也在从一个以分享、发布为主的平台转变为一个接收、获取新闻信息的平台 。但这种集社交、新闻为一身的平台属性却也让用户陷入一种矛盾之中:社交媒体平台作为日常获取新闻的主要途径,却不是以提供新闻推送服务作为设计初衷,其信息推送机制与系统设计有时也会给用户的新闻获取带来困扰。
以微博为例,微博热搜榜显示的是在特定时间段内被大量搜索和关注的热点事件或热点词汇, 是广大微博用户进行公众议程设置的反映 。从这一点上,微博热搜榜的确具备新闻推送的属性。 但微博并不是以新闻推送服务为主的平台 ,出于商业利益,其也会为广告或营销需求方提供付费上榜的服务,这便使得微博热搜榜具备可操作性,从而也造成了用户心中对热搜榜“缺乏公平性”的印象。而在平台的界面设计上,作为社交媒体,“新闻的易读性”也自然不是微博的主要设计目标。板块化、碎片化的的界面特点也让部分用户在获取新闻时“找不到重点”,产生了一定的疲劳感。

显然,用户对于新闻获取的需求与社交媒体平台自身的多重属性之间存在着冲突。但根据笔者对大学生微博用户的访谈结果,用户即使意识到了这一点,也还是出于方便性、消息即时性的考虑继续将社交媒体平台作为主要的新闻获取来源。平台属性与用户需求上根源性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交媒体用户的“新闻疲劳”。

3 受众心理的探析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曾提出“自我效能感” (Self-efficacy)的概念,其描述的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完成特定行为或任务进行的能力判断及自我预期。在对大学生微博用户的访谈中,笔者发现,对新闻产生了倦怠情绪的受访者普遍对于自己是否能通过微博平台找到并全面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新闻而表示怀疑,这种在新闻获取上的“低效能”感受将引发其倦怠情绪及消极的行为意向。新闻内容质量下降、新闻信息过载及平台属性因素的影响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用户准确获取信息的成本,造成了用户自我效能感的降低,进而使用户对于新闻获取产生了消极态度,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之中。

而长期暴露在 大量轰动的、耸人听闻的负面新闻或对于热点事件的同质化报道 之下,也会造成受众的 “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LinkedIn高级编辑Isabelle Roughol在自己的领英主页抛出“你如何看待新闻回避”这一话题,有人评论道:“我不想再看川普正在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的新闻了。为什么?因为除了明年的投票,我什么也做不了。我期待明年,我可以投出那一票让他下台。”;“我在十年前开始拒绝新闻,因为我对周围发生的这一切糟心事感到沮丧,并且我意识到除了感到无助外,我无能为力。而在此之前,我曾每天至少有一个小时都在贪婪地阅读报纸。” 在新闻日益热衷于注意力经历与追求舆论轰动效果的今天,过多过频地接触新闻对于受众来说并非是一件好事。 人们对媒介建构的拟态环境所产生的无助感与无力感最终导致了对新闻获取的倦怠。 “新闻疲劳”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群体与人际的影响。在对大学生微博用户的访谈中,有受访者回答道:“现在新闻热点更新太快了,而且每件事给出来的信息也很多,还有各种长文章之类的。很多时候觉得大家都在关注都在看,不看不行,然后其实又不想看觉得累。”根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的 认知失调理论, 当受众处于个人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状态时,会导致心理紧张,并产生了减少或避免增加失调的压力 在信息过载的背景之下,人们普遍存在自身新闻获取行为与新闻需求失衡的状况。受到人际、社交压力的影响,我们不得不去主动接收一些我们不感兴趣或是本无必要了解的新闻信息,做出与自身信念相违背的行为,从而导致了自身的认知失调。这种来自外界的压力最终转化为了内在的自我平衡的压力,久而久之,为恢复平衡, 人们很可能会对新闻获取 产生放弃的行为意向

总结与反思


就新闻报道而言, 真实、客观、公正应当是媒体始终坚守的原则 ,也是受众对于新闻的基本要求。在社交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行业存在着忽视这些原则的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辜负了受众对于新闻的期望,导致了社交媒体用户的“新闻疲劳”。同时,娱乐新闻与负面新闻的泛滥以及负面评论对于社交媒体受众的困扰也是社交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领域不容忽视的问题。从新闻生产者的角度来看, 提高新闻内容质量,实现新闻质量与数量间的平衡, 是解决受众“新闻疲劳”现象的关键。在国外,已有诸如“慢新闻运动”及商业平台向用户提供的高级新闻筛选服务(如Yahoo News Digest、Flipboard等App)致力于解决“新闻疲劳”的问题,但其成效尚未得到检验;学者Kim Andersen甚至通过研究发现,旨在为受众提供高品质、慢节奏新闻推送的“慢新闻运动”可能会加剧部分使用者的“新闻疲劳”。如何解决受众的“新闻疲劳”, 依然是媒体、新闻生产者应当认真研究与反思的议题。

而对于社交媒体平台而言,尽管平台属性与用户需求之间的冲突给使用者在新闻获取上带来许多麻烦,但其依然是现阶段最受欢迎的新闻获取途径。这也许是一项启示——如何通过优化平台的功能与设计,在保持社交属性的同时优化新闻推送服务以缓解甚至消除平台属性与用户需求之间的冲突,或许是平台未来保持与提升用户黏性的关键所在。

最后,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及时 认清自身对于新闻获取的认知与态度则是缓解自身“新闻疲劳”的切入口 。提高自身媒介素养、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以提高获取高质量信息的效率,提高“自我效能感”以克服对于新闻的消极态度,平衡对正向报道与负面报道的摄取,均是克服“新闻疲劳”的积极尝试。

    李想  

Do. Or do not

图片来源:网络
文案:李想 编辑:李想
审核:李玮
         李佳伦
            赵燕波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