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那些短视频的吃货大胃王都是假的,吃一个鸡腿,反复播放

短视频上的内容,只是娱乐看看而已,不能较真当真的,网络上虚假的东西太多了,所以看看就好,不喜欢就不看,要是较真会很累的

做零食的产品的短视频特质是什么?

近年来,短视频应用在青年群体中日益火爆,已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一部分。许多年轻人空闲时都习惯打开短视频软件,紧盯手机屏幕上轮番转换的视频,频频用手指滑动和点击,不时笑出声来。当下流行的大多数短视频应用里,用户可以上传自己拍摄的短视频。买菜做饭、舞蹈教学、家庭聚会……任何内容都可以“搬”到网上被陌生人“观赏”。相关产品负责人曾表示:“85%的用户在24岁以下,主力达人和用户基本都是95后,甚至00后。”(中国青年报)
在很短的时间内,移动终端便进入了短视频霸屏时代。一项调查显示,有49.1%的受访者每天花费半小时以上浏览短视频,而有66.3%的受访者表示曾在网上发布过自己拍摄的短视频。面对这种突然爆发的文化流行,很多局外人又一次深感迷惘和困惑。于是,诸如“年轻人刷短视频时究竟在刷什么”之类的追问,便顺理成章成为主流媒体关注的命题。俨然,关于短视频的不用态度与见解,又牵涉到了两个世代的差异性,以及艰难的对话努力。
事实上,类似的追问已然一再上演,甚至提问的句式都高度雷同。在年轻人狂刷微博微信、沉溺网络直播之时,公共舆论也曾是一副不理解、求真相的姿态。而每每类似的“提问”,最终所获得的答案也是大同小异:空虚寂寞、焦虑压抑的年轻人,其注意力变得分散而游离,其触媒习惯呈现碎片化趋势,其个体趣味和审美则是不断发散、分裂,无论是刷微博刷朋友圈还是刷短视频,说到底刷的都是一种填满琐碎生活缝隙的素材,是一种短暂跳脱庸碌日常的可能性。
有受访者坦言,“短视频时间不长,各有特色,就像零食一样,算是枯燥生活的‘调味剂’”。“零食”的确能增加生活的欢愉度,但“零食”通常也会被低看一眼,认为多吃无益。关于短视频的社会评价,亦是如此。很多人指责其充斥着对恶趣味的迎合、献媚,指责其中夸张变形的表演造成严重的世界失真。短视频所搭建的庞大的、全域、全时段在线猎奇秀场,久而久之势必会一路推高情节的戏剧性、冲突性,由此所衍生的一系列后果,很可能是难以想象的。
湖北武汉一位网友因模仿热门短视频中的高难度翻跟头动作,不慎将两岁女儿摔伤,导致女童脊髓严重受损,引发社会热议;湖南益阳两名短视频平台主播为拍摄短视频,公然爬上一辆正在巡逻执勤的警车踩踏“耍酷”,最后以寻衅滋事被处以行政拘留……诸如此类的故事似曾相识,红极一时的网络直播,也曾引发了类似的事件。自此意义上而言,当我们刷短视频,刷的又何尝不是特定个体挣扎的、冒失的、涉险的人生呢?一些人在利益驱动下以身犯险,另一些人则用之作为生活的调剂,这并不具备道德合法性。
短视频,是零食是调味剂,却也可能是危险的诱因、庸俗的秀场。你所刷到的、所看到的,远比想象的要复杂和沉重。

一个高中生不学习老爱看各种吃播的短视频请问他是怎么回事?

如果说这样的话,可能是因为他比较执迷于这样的短视频。嗯,那么他就转移了,就是些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