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不成立的逻辑,有赞错失微信流量

“打着做流量的旗号真的能解决问题吗?消费者还需要多一个淘宝、京东吗?”当有人问为什么有赞不做交易不做平台时,白鸦这样回答。

但遗憾的是,这个逻辑并不成立。基于这个不成立的逻辑,结果比拼多多更早成立、更早基于微信的流量做电商的有赞,目前的市值,也就仅有拼多多的零头。

是否多一个或少一个购物平台,对用户来说,是没有意义的。有意义的,不是更多或更少的购物平台,而是是否有更新更多的价值,能够吸引到用户。

在传统的购物路径上,消费者的习惯,是有了商品购物需求时,打开淘宝、京东。有了本地化的服务需求,打开美团。这是用户已经养成的习惯,有赞据此认为新的平台已经没有机会了。但我们更应该思考,用户是如何养成这个习惯的。

用户使用淘宝的习惯,在于淘宝从CtoC开始,成为用户认识网络购物的第一个平台。而在有了淘宝之后,之所以京东还能异军突起,是因为通过“BtoC +自建物流”的方式,让用户买得放心,从而提供了高于淘宝当初所提供的CtoC的购物价值。

当人们认为大势已定的时候,拼多多硬是在电商双雄的注视之下,生猛的崛起,杀出了一条血路。这是因为它通过“新渠道+低价”的策略,抢占了三四五县城市里那些对价格敏感的人群市场。后来的百亿补贴、与城市合作推广农产品、与国美结盟等,则反向对一二线城市的用户构成巨大的吸引力。

所以有赞的这个分析逻辑并不成立。如果当年黄铮也这样想,那就没有今天的拼多多了。

二,基于有缺陷的逻辑,有赞只能赚辛苦钱

有赞基于不成立的逻辑而放弃了平台定位,放弃了微信的流量,转向为B端商户提供基于微信的电商服务的逻辑。但这个商业逻辑,有些缺陷。

对于大B商户来说,即便它自带流量,但它的交易核心,都会是专业的交易市场,因为更多的用户,都在交易市场。而自带的流量,运营成本很高——所以即便格力自建渠道成功了,其它家电厂家也不敢跟进,而继续选择忍受国美苏宁等渠道的盘剥。

而没有流量的小商家,想要在微信端自建流量,则很辛苦。

一方面,对于商户来说,它本身没有品牌影响力,也没有运营能力,其在微信的大生态上就是一个nobody,还等着平台给它导流呢,指望它自己开发流量,过于困难了。纵使给它提供了十八般武器,它又怎么用呢?

另一方面,对于用户来说,用户的心智,上微信不是买东西的。且打开微信后,聊天、公众号、朋友圈、看一看、视频号等等,极大的分散了用户的注意力,最后流失极其严重。这种情况下,需要一个场景,去触发用户进入商家的店铺,而这个场景,靠小商家自己是很难构建的。

所以虽然大家现在言必称私域流量,但对于小商家来说,这也就是一个新造的热词,和其它一堆热词一样没啥用。操作起来并不容易,想获取收益则更不现实。

可以肯定的是,微信的流量是巨大的,商家都会盯着,所以市场空间还是有的,这也是有赞的生存基础。但真正能够用起来的,还是那批已经具有品牌影响力和运营能力的大型品牌方,把微信作为一个新的渠道。但对于大商家来说,这个显然不是重点投入的领域,所以其有意愿也有精力,但不会大手笔。而小商家的投入则并不具备可持续性,因为运营要求太高,很多小商家都会在试探后放弃。

回到商业的本质上来看,终究是流量在哪里,商家就在哪里。正因为微信有流量,所以大家都盯着。但其实,微信的流量,并不是商家的流量。人们都是微信的用户,但要把微信的用户转化为商家的用户,则成本巨大。

微信号称链接万物,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平台,微信并不负责流量的分发。这意味着用户很容易在微信上被众多的链接截流,而商家需要自己做好运营,避免流量被劫走。对微信来说,这样的盘子足够大,但也意味着每一个盘子却都很浅。最终的结果,就是微信仍然是在流量上赚钱,而不是赚业务的钱。而对商家的运营来说,这是巨大的损耗。所以对于商家来说,更宁愿去中心化的流量平台。

所以基于一个不成立的逻辑,让有赞错失了微信的流量。而基于一个有缺陷的逻辑,则让有赞的saas能力,在微信端很难施展。

三,把直播做成服务能力,有赞将再失风口

有赞最近跟风,开始押注直播,这同样是为商家做的功能,是为商家赋能。但如上所述,商家其实是没有流量的。而直播的真正价值,恰恰是流量变现,而不是流量入口。想想看,即便是影响力如罗永浩,在直播前仍然要发近十条短视频导流。而第一次带货失败的董小姐,最近的带货大获成功的,60多亿元销售额的背后,是因为数以万计的格力经销商,在直播前聚集了海量的流量,然后让董小姐一次性变现了。

所以即使给中小商家们十八般武器,但在微信里,他们也很难用起来。他们需要的,当然也会是工具与服务,但更需要流量,所以他们只能去抖音去快手。对中小商家来说,虽然那里也没流量,也需要运营,但好歹有机会。因为中心化的平台上的流量,总会外溢那么一点给到内容生产者。

正因为中心化的平台有巨大的流量,而商家能够在流量池中获得流量外溢,所以现在淘宝、抖音、快手等中心化的流量平台,直播带货做得风生水起。但事实上,中小卖家也是活得很辛苦就是了。抖音、快手等平台的流量本身是去中心化的,流量外溢毕竟有限,而商家自己运营又始终很困难,在哪里都困难。

但如果商家在微信上做直播,那真的是商家自己拉多少用户,就只有多少流量,而且这还会流失。流量获取,全凭实力。而如果实力很强,又怎么会是中小商家?这本来就是悖论。本质上,微信只做链接,而淘宝抖音等,还做分发。这种差异,让小商家在微信平台的运营成本更高。

我们分析下直播带货的本质,其实就是销售。既然是销售,那么低价就是不二法门。但直播带货这种销售,与一般的销售相比,更有其特殊性。要达成销售目的,需要让用户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同步在线;聚焦。

信息爆炸的情况下,用户打开手机,有那么多的信息扑面而来。在用户如此容易迷失的情况下,却要他把其他所有信息都忽略掉,专注于主播的直播,要记住主播做直播的时间,或者固定时间去看主播的直播抖音有赞能赚多少钱,这些成本都太高了。主播得有什么样的吸引力,又要提供什么样的价值,才能对用户产生如此巨大的诱惑,让用户付出如此巨大的努力?

其实在线是很容易的,用户大部分时间都在线。但要同步,还要聚焦,这个就很难了。老罗在直播前连发十条短视频,并且提前一周做预热不断喊话,其目的就是要让用户聚焦,并在他开始直播之时,与他同步在线。而这种号召力,哪里是一般中小商家可以做到的?

直播的价值就是主播对流量进行变现,直播的过程是变现的过程。为了快速变现,直播的节奏是非常快的。在主播的快节奏带领下抖音有赞能赚多少钱,为了跟上主播的节奏,用户都来不及细细分析、思考产品,只能选择相信主播。

所以主播根本不可能通过直播来构建人设与信任,这是非常低效的。而应该在平常构建人设,并培养用户的信任。显然,直播带货的重点就是卖货本身,这是销售的逻辑。而日常的运营重点,则在于经营流量,构建粉丝群体,打造与粉丝的关系。而对于中小商家来说,做好运营,这本来就是难点,

也正因为直播的重点是销售,所以主播必须要有一个团队,做好选品,做好品质把控。一方面,直播过程中,用户因相信主播而相信产品。另一方面,针对主播的粉丝特征而做的选品,显然可以最大程度让所有用户都被转化。而这对中小商家来说,又是另一个难题。

正因为有赞所服务的对象,在流量获取、运营、转化方面的有心无力,所以有赞作为服务方,也就难免辛苦。如果坚持在这条路走下去,那么也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其它流量平台攫取大量注意力与收益,而自己只能在中小商家的战战兢兢中,挤一点羹汤喝。中小商家如果不能聚集起来形成合力,那么中小商家的天花板,差不多也就是有赞的天花板了。而显然,在用户的注意力被巨大稀释的年代,用户被各大流量平台所卷席的年代,中小商家的天花板是很容易看见的。

而中小商家聚集形成合力,这正是淘宝、滴滴、美团、拼多多等在做的事:平台运营用户,分发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