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视频业内,侵权问题日益泛滥,在这背后,其实是利益的驱动。在《做号者江湖》一文中提到:“从贴吧、微博、微信、门户里扒拉出300-500字,修改,再加上自己的“修饰”和“想象”,然后贴上三张图,取一个标题,发布。整个过程不超过10分钟,每天“写”20篇。高收入者可月入万元。”虽然说的是图文,但短视频行业也是如此,由于平台不断地加大补贴给用户,于是,用户中也开始出现此类求量不求质的生产者。长期以往,短视频劣币驱逐良币,创作者基本权益没有保障,那么整个行业的权益将成为巨大创伤,发展升级将成为空谈。

在国内,短视频维权机构基本还没有成形的,加上国内对于版权的保护意识不足。从长远看短视频运营靠什么盈利,只有构建一个良好的内容生态,才是行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于是,版权的保护升级就成了短视频行业升级发展的关键。短视频内容的大繁荣,从生产到变现,只有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机制,能够保护作品的价值不遭受破坏,才会有继续创作的动力。然而,版权维权,对于大多数中长尾创作者来说,成本高、时间长,收益少,大都会望而却步,心有余而力不足。

有痛点就有需求,各大平台也在加强关于版权的保护,以及相关模块的推动。微信为了保护推出的原创及举报机制,阿里近日推出了鲸观全链路数字版权平台。用户可以通过技术来解决短视频领域维权问题,同时建立起视频素材交易生态,帮助内容变现。

鲸观平台在搭载了达摩院iDST人工智能技术,让视频智能编辑,并通过对视频内容各个维度的分析,打上两万余种标签,然后利用知识图谱对标签进行多维度编目,让视频自动分解成可检索、可再利用的短素材。同时,阿里还计划推出交易平台,为这些素材在提供更好地保护和变现。

另外,基于一些音频视频在被盗用之后往往会被“整容”。基于这个问题,智能编辑在打标的同时,还会在音视频素材上抽取“指纹”,让音视频素材在全网范围可追诉。“指纹”技术有助于视频版权监控取证,且大大降低了取证成本。目前,5分钟时长的视频经过上述全链路处理可在10秒内完成。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了维权的门槛。

通过技术手段,解决了维权和变现双重问题。在维护版权的同时,帮助内容创作者进行内容和版权交易,从而提升内容和版权价值。维权是基础,变现是关键。通过一个平台,既守得住自己的内容,也卖得出自己的价值。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内容生态链,相辅相成,拉动短视频行业进一步的升级和发展。

而在海外,由于内容量巨大,同样是通过成熟的技术方法来帮助音乐人维权。据了解,旗下软件会和音乐人签订合约,音乐人会把自己的需要列入保护合约。之后,借用本身的内容ID软件,在视频网站上进行扫描和排查视频,辨别出客户的作品。客户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之后,便会有25%的提成。

在美国,有句关于版权的名言,“凡是太阳底下的新东西都可以申请专利。”虽然是带有调侃性质,但是美国文化的繁盛,与与版权观念不无相关。而国内内容创业领域,也只有解决版权问题,才能迎来真正的繁荣。

阿里短视频的差异化战略

迎合移动时代碎片化内容消费的趋势、坐上4G普及的顺风车的短视频已成为一个热门赛道,今日头条、快手两个独角兽如日中天,微博、陌陌持续加码,腾讯投资快手、百度上线好看,大家都在布局短视频。阿里巴巴进军短视频相对较晚,却来势汹汹,今年3月底重启土豆全面转型短视频,同时通过量子计划等手段力推大鱼号等平台的短视频内容创作。

从在第五届全国网络视听大会短视频高峰论坛上公布的消息来看,阿里文娱短视频业务不是要做大家都在做的事情,而是要与众不同,强调差异化竞争。

第一,鲸观给行业开了一个脑洞,“原来视频也要技术赋能?”

在此之前,技术赋能很常见,不过更多是赋能传统实体产业,视频看上去是一个与技术关系不大的行业。实际上不是,从鲸观的理念来看,通过AI技术不只是可以解视频版权保护的燃眉之急,还可以大幅降低内容创作成本、让行业大B轻松进入短视频领域、加速视频素材内容流通,增加视频内容变现能力。

另一方向的想象力在于,站在短视频平台的角度来看,要实现智能化的分发以及变现,同样离不开AI技术——只有深刻理解短视频内容才能精准地推荐给用户,才能匹配对应的信息流广告。

鲸观之所以可实现视频智能分析的技术突破,核心原因在于达摩院底层iDST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这是一个专注于数据科学应用的技术,短视频机器学习就是典型的数据科学,负责这一项目的任小枫是机器视觉专家,他曾领导 Go部门计算机视觉算法团队,后者旨在通过机器视觉技术来实现无人值守超市,轰动一时。达摩院是阿里巴巴一期投资1000亿美元的研究项目,主要集中于AI等底层前沿技术,鲸观是达摩院技术落地的第一个商业场景。

可以预见短视频运营靠什么盈利,未来阿里大文娱在视频领域会不断应用更多AI技术——鲸观只是小试牛刀,同时也会将AI在文娱领域的能力开放给行业,事实上,各个领域的技术开放也是阿里巴巴的一贯思路,阿里云、AliOS、蚂蚁金服、菜鸟网络等等都是在走技术开放路线,阿里巴巴启动NASA计划和成立达摩院时,强调的也是用技术支撑未来的新经济体,一个开放生态。

第二,阿里短视频不只是靠单一产品,而是商业生态的打通。

与单一的文娱集团不同,阿里大文娱不是孤立的。大文娱业务内容有横向扩展,比如有音乐、视频、短视频、文学、游戏、影业、票务等内容,基本全覆盖;大文娱业务产业有垂直衍伸,内容通过UC、优酷、土豆、支付宝、淘票票、大麦网等分发,再借助于天猫、淘宝、阿里妈妈、蚂蚁金服、授权宝等变现,大文娱业务与阿里巴巴大本营中的多个业务互联互通。

短视频业务同样做到与阿里商业生态的打通。大文娱板块的影业、优酷土豆、音乐等成员为短视频提供了生产力、分发力和内容库。阿里妈妈助力短视频营销变现,淘宝、天猫等电商的内容战略则可让短视频实现电商变现,鲸观新增了视频素材流通变现的模式。总而言之,阿里短视频业务不只是一个App或者一个内容平台,而是阿里体系的短视频,更像是一个短视频生态。

第三,看准新兴国家蓝海市场,尝试短视频走出去路径。

在第五届全国网络视听大会短视频高峰论坛上,阿里公布了短视频的海外战绩——面向海外市场的短视频App“Tudoo“在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视频日消费量已经过亿,消费年增长率超过100%。之所以取得重大进展,在于两点:

一个是阿里有一个好的基础:UC。UC很早就取得国际化成功,是全球最大的第三方浏览器,特别是在印度等市场更是扎下了很好的根基。在UC内容化转型后,UC海外市场同样在进行内容化转型,“UC News”海外用户已突破1亿,有望成为印度和印尼的最大内容分发平台。阿里短视频业务的海外发展除了独立App“Tudoo”外就是基于UC News。

还有一个原因是国际化的大环境好。中国的移动直播和短视频业务在全世界都有领先性,快手、微博、陌陌、UC等平台相对于、而言有各自的创新性,更适合用户属性类似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密度很大的印度和印尼市场,与中国市场相似度很高,中国玩家在国内积累的经验可以被用于在两印市场开展业务,因此国际化在这两个市场很容易取得成功。

可以看到,阿里短视频战略还是蛮清晰的,作为后起之秀,阿里凭借差异化的策略、丰富的生态能力和资源,以及具备领先性的底层AI技术,已经成为短视频行业的一个实力派玩家,会给行业带来增量,也会给行业带来变量,未来可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