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猪鞭。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一部名为《百鸟朝凤》的电影,所谓“百鸟朝凤”,指的是一首由民间乐器唢呐吹奏的乐曲。

这部电影中里,唢呐班游动演奏,哪家有红白之事,唢呐班就会替他们演奏一场,但多数以白事为主。

往生者演奏,往生者的身份越高贵,吹奏的阵势便越高级。所谓《百鸟朝凤》,便是最高级别最具荣耀的曲子,只为德高望重的逝者准备,就算唢呐班有人病重,也要为他奏完此曲。

剧中的村长,尽管任职40年,但因排挤过他人,最终唢呐班拒绝演奏,只因一曲唢呐,是一场对信念的坚持。

时间一年年过,渐渐的,村里的红白事再也不请那些唢呐班子,改成了西乐演奏。唢呐开始被人嘲笑为“老土”的存在,而唢呐班子也被人像打发乞丐一样驱赶极为讽刺。

比故事更讽刺的是,当年电影上映时,同期上映的国外电影票房十几亿,制片人甚至为《百鸟朝凤》下跪求排片,然而最终票房只有区区几千万。

跟猪鞭一起看片的朋友,他父亲就是一名唢呐艺人,从他口中得知,一些非遗技艺人的处境,比影片更惨:

2023年,国家公布了殡葬改革实施方案,其中第一条就是“取消吹鼓手、唱大戏,提倡现场播放哀乐”。

唢呐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朋友老家有四五百人因这一禁令而失业,不得不外出打工。除了出殡,他们的唢呐手艺并没有其他舞台可以展示了。

人曾翻山越岭去浏阳寻访手工夏布;在湘西的吊脚楼下探求手工蓝布印染技术;甚至沿着崎岖的山间公路,驱车深入中缅边境的傣寨,找寻象脚鼓传承人......

中国14亿人,想找个手工艺人,比登天还难。曾经猪鞭也认为,或许不久之后,我们也只能在课本中看到一些传统手艺人了。

直到在快手看到这么一个视频,才发现原来手艺人已经重现在新的江湖。他们不仅在坚守着手艺,坚守着传统,更将传统演绎出了新的光芒。

这个视频由146个段快手非遗手艺人剪辑而成:从山东的秧歌到大潮汕的英歌,从苗族的蜡染到金陵的织锦,从新疆的藤纸到四川的生宣等等,展示了全国各地146个中国民间手艺人真正的生存现状。

看完这段视频,我终于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说“妈妈问我为什么跪着看视频”了,这里面每个技艺,都无不让人惊叹。

戴望舒的一首《雨巷》,油纸伞成为在我们心目中烟雨江南的特定文化符号。但你可能没想过,油纸伞的制作过程异常繁琐,均依靠手工完成:号竹削骨架,加以水浸日晒,伞面修边定型,绘花上油,五色细线穿插加柄收尾。

民间有谚语:工序七十二道半,搬进搬出不肖算。即便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未必能在半个月内完成。

在上世纪40年代,泸州境内还有大小油纸伞生产厂家100多家,从业人员上万人。至90年代,便只有为数不多的人进行生产。

锔瓷,是民间绝活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门技艺文化艺术,已历经多个朝代,距今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

锔瓷这项技术,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再修复起来。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句话就出自锔瓷这个行当。对手艺人来而言,没点本事,哪里都混不下去。

比起古人修瓷,我们现在修最多的应该是手机电脑了。只可惜这种标准化的维修流程,只有技术更迭,没有所谓的文化传承。

没有专业的拍摄仪器,可能只是一台你看不起的千元机,随手搭个架子就开始了表演;没有精致的布景打光,田野里街头上大马路边,随处都是自己的舞台;更没有姣好的妆容和色彩滤镜,真实的精神面貌和即兴发挥的状态,生活于他们而言,本该如此。

经有个拍纪录片的人,想拍下中国这些传统手艺,拍到最后才发现:靠自己千里迢迢跑去拍纪录片并没有多大价值,能拯救传统手艺和传统手艺人的,正是快手。

在上海有个唱秦腔的,本来快唱不下去了,自从有了快手,他就天天在炕头上唱。

一群老戏迷,无意间看到了这些短视频,连连慨叹:太多年没有听过这么正宗的秦腔了。

有了老行家们的积极反馈,老先生感动到不行,唱地更起劲儿了。戏迷们听得也开心,甚至开始给老先生打赏。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